企業創投不易成功?從四面向分析
一、投資決策與企業發展策略脫鉤
企業若沒有長遠規劃下就貿然行動,容易在投資過程中迷失方向,致使最後無法對企業本身發揮投資綜效。過去我就曾發現,不少台灣製造業起家的企業主,常想藉投資製造業相關的新創彌補產線,但實際進行發現困難重重,沒有盤點手上的資源跟需求,導致最後雙方都感到挫敗。
二、缺乏精益創業的心態
相比成熟企業追求的是成功學,創業則是一門失敗學,因此不適合追求立竿見影的成效。失敗不一定是倒閉,也可能是投資未達預期結果,企業需要有健全的心態能隨時調整腳步迎戰,否則將可能在經歷數次失敗經驗後便裹足不前,阻礙了未來投資可能達到的成效。
第三點:缺少專業投資團隊
投資是一門專業,在投資過程中除了投資新創的篩選,還會需要做盡職調查、估值協商和投資協議等過程,若缺乏專業的投資管理團隊,可能會投資到體質不良的公司,或是用過高或過低的價格投資等問題。我觀察到台灣企業投資習慣用佔大股的方式進行,投資比重過高就等同於併購,掌控權似乎是掌握在企業手上,但企業管理跟新創開拓其實是兩個不一樣的思維和能力,實質上可能是扼殺了投資後新創發展的價值。
第四點:無法有效資源整合
最後,企業需要將手上的資源做有效的整合注入新創團隊,包括通路、產線、人才等皆然,然而實務上常碰到的問題在於,企業內的部門原有的KPI跟新創的合作脫鉤,因此內部忙於日常工作,不願意配合公司的政策發展。因此企業需要有懂得創業、創新思維的人才,成為雙方溝通的橋樑,並且可有效地將企業本身各部門的KPI與新創發展接軌,以達到真正的資源整合。